王洪斌 || 四十年黄花梨风云录

发布日期:2021-12-14 14:34:30 点击数:

月光下,鸣虫浅吟低唱,时间拂过山林缓缓流淌,一个瘦劲的身影矗立在空旷的厂院内,繁星闪耀,他只是低着头,望着堆在地上的木料若有所思……这是发生在1995年海南某药材厂里的一个过往瞬间,那些当年看起来不起眼的木料就是海南黄花梨,而这个身影正是本文的主角——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洪斌先生。王洪斌自1983年推广海南黄花梨至今已近40载,其命运和海南黄花梨紧密交织,写就了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。

王洪斌 || 四十年黄花梨风云录

王洪斌

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

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

仙游永盛艺坛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

一、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

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王洪斌开始学习木雕,从学徒到大工一路走来并无太多波澜,然而他的人生轨迹随着一次远行发生了改变。1983年,26岁的王洪斌第一次南下海南,在那里,他与海南黄花梨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初到海南,王洪斌在那里帮人做家具和木雕,“当时在海南做家具一天可以拿到10块钱的工资,要知道那时候我们这边一个教师的月工资也就16块。”回忆这份收入,王洪斌很有些满足——在1983年,这样的收入几乎可以用“日进斗金”来形容了。正是在做家具的过程中,王洪斌第一次邂逅了海南黄花梨。

“海南当地人喜欢用黄花梨做家具上的拼花装饰,把木料切成几何形的小块,不同的纹理色泽拼贴起来,很是好看。”但这种木材真正打动王洪斌,却源于一件小事。“我们做家具和雕刻,手很容易受伤,把黄花梨木粉涂在伤口上,消炎、止痛、止血,比云南白药还好用。”在王洪斌看来,这种神奇的木材实在是一种“难得的好木头”。

王洪斌 || 四十年黄花梨风云录

王洪斌讲解他的海南黄花梨作品

1985年,王世襄先生的《明式家具珍赏》出版,为大众了解黄花梨家具提供了便利。与在书籍中求索黄花梨不同,此时的王洪斌不仅已亲眼见到了黄花梨木材,更是切切实实地体验了它的“神奇”,于是自那时起,他便开始将推广海南黄花梨视为自己的使命,作为拓荒者中的一员,这条路他走得很早,亦跌宕起伏。

“1983年底,我第一次把海南黄花梨木料带回仙游,那是我从海南一家药材公司挑选的树头料,买的时候一公斤5毛钱,当时大家都不认识这种材料,没人买,而当地人做木雕大多是用龙眼木,幸好莆田工艺一厂有一个林业大学毕业的人,他认识黄花梨,才收了这批木料。”

万事开头难,由于黄花梨市场尚在萌芽,价值挖掘非一蹴而就,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影响王洪斌对黄花梨的热爱,他有条不紊地朝着理想一步步迈进——从1983年经营黄花梨木材,到1988年办厂制作黄花梨家具,王洪斌把黄花梨带到了福建仙游,也将黄花梨推上了收藏市场的舞台,成为挖掘黄花梨市场价值最早又最具分量的推手之一。

王洪斌 || 四十年黄花梨风云录

永盛艺坛艺术馆

王洪斌 || 四十年黄花梨风云录

永盛艺坛艺术馆

王洪斌 || 四十年黄花梨风云录

永盛艺坛艺术馆

当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成功者王洪斌的时候,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。“我做黄花梨也不容易,中间倒了好几次。”1993年,王洪斌遭遇了一场骗局,在这场骗局中,他损失了138000元的黄花梨木雕货款。九十年代初,这称得上是笔巨款,背上沉重的债务后的一年多里,王洪斌只能待在深圳,在之前存放木雕的库房里他和其他几个受害者一起熬日子,“吃住都在仓库里,一大帮人,没有钱,只能吃仓库里的罐头和大米,仓库里有泰国大米,很好吃,不要菜都可以。”回望那段至暗时光,王洪斌没有怨怼的情绪,反而云淡风轻中透着幽默乐观。

1994年底,在外流浪的王洪斌回到了仙游,工厂早已物是人非,曾经的学徒已四散而去,望着空空荡荡的厂房,王洪斌决心重拾理想,再下海南!于是就有了开篇的一幕,夜深人静时,辗转难眠的王洪斌,独自一人站在药材厂的院子里,月光下,他的影子斜斜地覆在黄花梨木材上,命运之门再度开启。“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站起来”,坚毅的性格在最艰难的时刻支撑着他,而命运也对他的坚毅做出了回应,如今的王洪斌被誉为“福建海黄第一人”,这是最好馈赠,王洪斌也在这份馈赠中,守望着黄花梨的未来。

二、“隐居”小城的黄花梨大佬

在资深的黄花梨“圈子”里,王洪斌其名几乎可以说无人不知,如今声名显赫的黄花梨名家中,也不乏与他有过深入合作者。而对大众来说,他更像一个隐居小城的隐士,唯有深入此境,方能一睹真容。

王洪斌 || 四十年黄花梨风云录

王洪斌海南黄花梨作品

王洪斌不是一个喜欢讲过去故事的人,如果不是采访需要,甚至许多事连与他相熟的人都不了解,于是我们采访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这样有趣的一幕:同行去采访王洪斌人中,有一位是王洪斌的朋友,聊天中,他不时地惊讶补充着“这件事情从来没听您讲过唉”、“还有这样的故事呢”之类的话,王洪斌的为人低调由此可见一斑。“我个人发展到现在已经非常知足了。”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学习木雕,到八十年代下海南、办工厂,再到九十年代低谷中东山再起,王洪斌以常人难以企及的坚韧不断前行,在推广黄花梨上不遗余力让他赢得了一片喝彩。

“有一年,海南出了一块黄花梨板材,两米长,40多公分宽,1.8公分厚,一斤要价两千块,当时海南黄花梨是什么价格呢?一斤几十块钱,大的才一百多,这块大料出来后没人敢接,但我认为海南黄花梨的价格绝不会止步于此,于是就买了。很多同行都不知道这块料是我接的,大家都在猜,而且很困惑,这么高的价格买料究竟怎么想的,但事实证明,我的判断是对的。其实,很多时候起点是一样的,但判断力往往决定了谁跑在前面。”从药材公司买黄花梨树头,到孤身一人下海南找木料,再到雇佣当地人找木材,王洪斌对黄花梨的存世量了然于胸,这也是他敢为人先的原因。

制作家具上,王洪斌对用材的要求十分苛刻,非海南黄花梨不用,“最早的时候我爱人跟我讲,海南黄花梨可以用来收藏,也买一点越黄来做家具,我没有同意。”谈到这个决定,王洪斌并不感到后悔,“我收藏了很多海南黄花梨的家具,有海南当地的老家具,也有我自己的作品,接下来计划做一个专门的艺术馆用来展示海黄,如果里面有越黄的东西,容易产生混乱。”坚持只做海南黄花梨,让王洪斌作品的买家门槛很高,“分辨越黄和海黄是很难的,需要对它们了如指掌,因为价格悬殊很大,买家的心理防线很高,生怕以海黄的价格买到越黄,这是我坚持只做海黄的意义。”

王洪斌 || 四十年黄花梨风云录

王洪斌作品 海南黄花梨顶箱柜

当我们走进走进永盛艺坛展馆的那一刻,便深深体会到了王洪斌坚持的价值所在。海南黄花梨独板翘头案、一木对开的顶箱大柜、独板座面素圈椅......难得一见的海南黄花梨珍品家具,在这里静静地陈设着,没有华丽的装饰,这些家具如同洗净铅华的绝代佳人,以无可复制的美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。

“我做家具的海南黄花梨都是过去的老料,是海南当地人家里存着的木头,还有旧家具、旧门窗和建筑房梁。”数次闯荡海南的经历,让王洪斌拥有其他家具制作者难以复制的原材优势,不仅如此,其家具制作工艺也是精益求精。

王洪斌 || 四十年黄花梨风云录

      永盛艺坛艺术馆中展示的海南黄花梨木料,如今这些老料已经凤毛麟角。

      木材或有穷尽时,艺海无涯苦做舟。从木雕到家具制作,王洪斌始终坚守着对工艺的追求,2008年王洪斌被评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,2014年授予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“莆田市木雕传统技艺”代表性传承人,其作品《荷花宝座》、《海南黄花梨托泥圈椅》、《海南黄花梨顶箱柜》、《海南黄花梨跷头案》等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或精品博览会的金奖和银奖。如今年过六旬的王洪斌仍在为推广黄花梨不懈努力,自2008年创建大师工作室和木雕技艺传习所以来,他传道授业解惑,将自己的所学所知无私地传播出去。

王洪斌 || 四十年黄花梨风云录

      后记

      王洪斌先生的采访结束后,我们再次走进了永盛艺坛的展馆,从黄花梨木料制成的农具构件,到海南当地的黄花梨老家具,再到王洪斌的作品,一个永盛艺坛展馆,半部中国当代海南黄花梨收藏史,过往的时光凝结在一件件展品上,让人们对未来的黄花梨艺术馆更加充满期待.....

撰文:雨 木

编辑:开 山

摄影:林金力